家族财富传承存在的三大误区

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净值人士开始关注传承问题,但大多数财富拥有者似乎还在“财富传承规划”这个重大课题面前观望或犹豫。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一点是对传承存在诸多理念上的误区。本文就中心接触的众多高净值人士在财富传承上普遍存在的三个误区,予以解析,以让人们在对待家族财富传承问题上有一个正确且务实的认识。

——米兰贝拉


1、身体健康,年龄不大,没必要现在就着手传承

有这一误区的高净值人士年龄多集中在40岁上下。提到“传承”二字,多数人总觉得只有垂垂老矣的老翁才需要。而对于四十多岁、五十出头的“少壮派”来说,似乎有点儿遥远。

在中国本土,财富传承分为身前传承和身后传承,但几乎所有非专业人士都认为传承就是身后传承。比如,少主留学归国后要接老爸的班,老爸通常会把公司股权先转一部分到儿子名下,这就是典型的身前传承。再如,很多高净值人士购置了大额年金保险或终身寿险,其中年金更多体现在身前传承,终身寿险则更多体现在身后传承。

在专业从事传承规划的人士眼里,传承跟年龄没有太紧密关系,它更多与两件事相关。第一,有没有财富可传;第二,是否愿意最大限度地节省本家族财富传承成本。有人说不需要啊,因为中国不征遗产税。但现在不征,并不意味着未来还是如此。

国务院2013年2月发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 6号文)明确指出: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说明中国遗产税的开征更多的只是时间问题。

2014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这份报告看似在讲贫富差距,实则是在呼吁遗产税的尽快出台。

纵观已开征遗产税的其他国家,征收遗产税的真正作用并不体现在增加国家税收总量上,更多的意义是调解贫富差距。因为遗产税的对象一定不是全体纳税居民,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人税”。

另外,很多人误以为遗产税是在死亡后才需要面对的,这也是一大误区。以美国为例,高净值人士在世时就已经面临赠与税问题了,赠与税也是传承必须要考虑的成本。

2010年财政部曾委托专家起草的《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中规定,遗产税开征前五年的赠与财产也要征收遗产税。这说明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基本不能起到实际节税功能。所以,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传承成本,使更多的家族财富有效传承给家族后人,有必要提早五到十年进行节税规划。

2、“传承”是身后事,提前规划不吉利

有趣的是,这些财富拥有者实际上每天都在进行着财富传承,可惜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就是传承。比如,子女结婚之际为他们购房;喜迎第三代的降临,为婴儿购买大额人寿保险;子女创业时,鼎力出资;为避免日后可能的房产税及遗产税,提前将家庭所有房屋过户到子女名下;让子女进入家族企业工作,并将股权赠与转让给子女……

为什么我们做上述事情时都认为是大吉大利,而进行系统专业的财富传承方案设计时,就认为不吉利了呢?恐怕还是观念转换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财富传承方案都是大吉大利的,原因在于系统科学的财富传承方案,更能确保家族成员一直幸福下去。

与中国高净值人士不同,在发达国家,财富传承规划是一件普遍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眼中,“吉利不吉利”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把财富风险降到了最低。

3、只要是写个遗嘱就可以高枕无忧就一定有效力

如果一位高净值人士通过立遗嘱来进行传承安排,以为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那么就有可能尝下苦果,为财富的顺利继承造成隐患。

在司法实践中,遗嘱继承纠纷案件中有60%以上的遗嘱被法院判为无效或部分无效。很多是因为立遗嘱当事人不太了解法定的遗嘱规范和构成要件。如有的遗嘱书写格式诸多不规范,出现无落款时间或保管不善致字迹模糊不清等情形,有的遗嘱缺乏见证人导致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有的遗嘱对财产处分不清,还有的遗嘱本身就有悖法律相关条款和公共利益原则。等等。

其次,若是去做遗嘱公证的话,还得面临继承权公证难关,它需要全部继承人(无论其是否为遗嘱继承人)共同配合前往公证处进行继承权公证,领取继承权公证书后才能进行继承财产过户。在整个继承权公证中,只要有一位继承人不予配合,就根本无法办理继承过户手续。

除此之外,遗嘱即便具备了合法身份,也还要考虑到遗嘱的保管和执行,那么遗嘱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遗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要充分考虑复杂因素,接受专业指导。把遗嘱形式的选取、遗嘱资料的保管、提取、执行,如果都交给一个放心机构去做的话,不失为一种最明智的选择。

目前,世界上运用最多的传承工具有4种:遗嘱,信托,保险,基金会。


来源:忠厚传家办公室

【注:本平台摘录或转载第三方的信息(包括文章、图片等)会标明作品来源和作者,无法查明作者的,将标明获取途径,如权利人认为内容侵犯其著作权,请书面告知,本平台将及时审查并删除被侵权的内容。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需转载本平台内容,请注明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