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的投资出路如何避免“财富慌”?

《纽约观察家》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富人的幸福成本是1亿美元,只有达到这一门槛, 美国人的焦虑和恐慌才会大大减轻。中国家庭的幸福成本是多少呢?相信每个人心目中的数字都不一样。

2018年全国城市家庭总资产规模达到428.5万亿元;净资产规模为408.6万亿元,可投资资产为147.6万亿元;其中,户均总资产预计为161.7万元,净资产为152.2万元,可投资产55.7万元。

2018年,中国居民的总资产、净资产、可投资产始终以高于GDP的增速快速增长,普通家庭也分享到了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化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

2018年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家庭财富总规模全球第二”的地位,中国家庭财富总规模达51.9万亿美元,与美国家庭财富总规模(98.2万亿美元)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扩大了对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领先优势。

当前,中国城市特别是富裕家庭的财富规模已十分庞大,如何进一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合理配置资产结构,却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来看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中国家庭财富结构严重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景气繁荣和房价的快速上涨,使得居民财富配置中房产的比例高企,2017年我国家庭总资产中住房资产占比高达77.7%,远高于房地产市场同样十分发达的美国家庭的比重(34.6%)。高房价形成的住房资产占比高企,挤压了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比重仅为11.8%,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42.6%。

中国家庭财富中金融资产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更大。例如,2017年日本家庭财富中金融资产比例高达61.1%,新加坡、瑞士、英国相对较低,但都超过50%以上,加拿大和法国分别为48.6%和39.8%,都远在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水平之上。

从新增财富的结构也能印证这一点。2008年以来,美国2/3的增量财富来自于金融资产,特别是美股经过长达10年的超级大牛市,给普通家庭带来的财富效应十分显著,而中国的家庭财富增长,主要来自于非金融资产,其中房地产市场和房价上涨贡献了75%的新增财富。


其次,一般家庭金融知识和财富管理较为匮乏。

尽管国人已经形成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但是具体如何理财、如何实现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财富有效管理,中国居民的金融知识储备仍然较为匮乏,在各种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案件中,一方面有监管不到位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国人金融知识匮乏形成的贪婪、赌性和冒险等特性不无关系。


最后,新一轮的“资产荒”是居民“财富慌”面临的主要挑战。

2018年许多媒体人士调侃“2018年本是可以‘躺赢’的一年,只要不买股、不买基、不买币、不买P2P……躺着不动就是赢家”。各类资产的普遍性下跌,是普通家庭新时期能否打赢财富保卫战的主要挑战。

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资产配置具体该怎么做呢?简单来说,在现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与资产环境下,比较好的方法是可以遵照“资产配置黄金三原则”即——跨资产类别配置、跨地域国别配置、和以股权为代表的另类资产,以此将资金分散到多元化资产中,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首先第一步就是跨资产类别配置:

作为投资者首先应该确定自身的可投资资产,然后在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配置,比如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可多投资一些短期的理财产品,假如未来有海外定居或者孩子留学的需求可以多配置一些海外资产。

总结跨资产类别配置就是:由单一机会、单一产品到多样化的资产,且资产增值驱动力的相关性低的这样一种科学化资产配置的转变。


第二就是:跨地域国别配置,即由人民币到美元,由中国到全球。

作为投资者资产组合之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外配置。数据显示美国投资者平均20%多的资产是配置到本国之外的,中国的投资者配置是多少呢?据调查,目前不超过5%。无论是为下一代上学,还是为养老,或是为其他企业的发展等等的需求,海外这一部分都应该有相当的比例。尽量配置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优质机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规避本国的政策、经济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寻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收益。


第三就是另类资产。

所谓另类资产,是指不同于传统的股票、债券这类在高流动性市场交易的有价证券大类资产的其他资产,例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油气林矿等等。投资另类资产的好处有两点:首先由于另类资产并不在高流动性市场进行交易、很多机会和价值并不立刻被多数投资人发掘,因此常常出现对于风险错误定价,顶尖的机构有更多的机会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另一方面,通过配置另类资产,在传统资产组合里增加了多收益的多元性分散,起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而另类资产中那颗皇冠上的明珠无疑就是私募股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