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富豪青睐的育儿方式,“不务正业”的体育和美育才是第一

在国内,有这样一句话:“体育穷三代,美术毁一生”。因为,在不少家长眼里,除了学业,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务正业”。在欧美国家,则恰恰相反,体育与美育都排在学业的前面

柏拉图曾为家长帮助孩子做人生规划提出过一个建议:

“孩子在幼年时,应该侧重体育与美育,原则是‘单纯’,由此培养‘节制’。这个时期,要使孩子明白‘正确的信念’,稍后再探讨知识。到了青年,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往上学习算术、几何、立体学、天文学……”

孔子也曾对学生说过类似的话: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再去学习和从事研究。


体育是孩子人格教育的起点

在西方社会,不少学校将“不务正业”的体育作为孩子人格教育的起点,私立学校一般会有广阔的运动场和更完善的体育设施,提供的运动项目也更丰富,包括橄榄球、曲棍球、板球、网球、游泳、高尔夫、马术、壁球、击剑、柔道、化学、滑雪、赛艇等等。学校间也常常会举办各种体育比赛。

在西方的精英教育中,体育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核心的内容。英国的顶尖男校伊顿公学有句名言,运动第一,学习第二。那什么是体育?体育的要素是团队合作,是顽强拼搏,是坚持不懈,是崇尚荣誉,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指标,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美国人也非常重视对孩子体育运动的培养,可以说从娃娃抓起,而且绝对肯花大把时间和银子。当中国孩子小时候在背唐诗三百首的时候,美国的孩子已经开始在足球、篮球、网球场上疯跑了。美国家长很清楚,孩子们的较量,最终是综合能力的较量,而一个强壮的体魄,是未来所有能力的基础。

家长认为,体育活动实际上锻炼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质,以及在团队活动中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同时也通过体育活动为孩子创造吃苦和领会失败的机会。


艺术文化的熏陶,是上流社会的标志

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西方上流社会文化的灵魂元素,也是上流社会的标志。在这方面的教育,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的私校,从课程设置到上课的形式内容,都非常不拘一格,灵活变通。

出色的艺术课程和设施是寄宿学校的一大吸引力。进入寄宿学校,就有机会接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为就读体验锦上添花。这些顶尖学校拥有宏伟的艺术中心与博物馆,配备管风琴和唱诗班的华丽教堂是标配。学生可以在室内乐、乐队、管弦乐和爵士乐团里尽情探索与打磨他们的音乐才能。大部分大学甚至中等城市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无法与之相比。


目前,大部分中国家庭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还仅仅停留在表象的短期化艺术形式,并不注重长期艺术修养的培养。

中国孩子可能弹得一手技法精湛的钢琴,但平日里并未对音乐有什么触动和感悟。艺术并未渗透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画家林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艺术都是在做一件事,就是表达感情”。

艺术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而是通过艺术培养孩子使成为有美感、可以更好的自我表达情感的人。

通过多维的视角孩子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能因独特的气质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教育家李玫瑾曾说:“不要光逼孩子学习,要带他去弄点音乐,搞点体育,学点什么独特的东西,孩子兴趣越广泛,越不容易出现痴迷于网络这样的行为。”